被这群学生损了一顿,批评姜国的那位文士脸直接涨成了猪肝色,忍气说道:“等着吧,你们早晚也有做官的那一天,等刀落到你们脖子上,你们就知道疼了。”
“嘁~我们以后当然会做官了,但我们脖子可不会疼~”
“就是,咱们行得正,坐得端,不会去从庶民口袋里去掏那三瓜俩枣,才不会怕姜国的律法呢。”
“你这人这么替这群犯官说话,不会也是想以后做贪官吧?!”
这位文士有做官之后靠权利改善生活的想法,但却不敢承认,只轻蔑的说道:“我可不会留在姜国做官,我以后是要回宋国的。”
“回宋国?回宋国好啊。你这样的人才,就该回去造福乡里。”
另一位同学补刀,“没通过姜国的科举考试,入不了大学,想做官可不得回宋国嘛。姜国哪有官给他们做。”
“郑青云师姐他们这批人,王上应该快用起来了吧……”
“估计就是这两天的事了,右相这两天下午一直在宫里和王上商议。”
一群学生勾肩搭背的说着话离开,把那位宋国的读书人甩在了身后。
姜蓁这副随意的对待犯官的态度,不仅让都邑的读书人议论纷纷,也让他国的君王忍不住心里泛酸。
“姜国的人才已经泛滥到这种地步了吗?姜王随心所欲地处置完那些官员之后,立刻就能有人替补上。”宋王的语气里,全都是羡慕。他也想要!
大臣回道:“科举之法,确实替姜蓁选拔了大量的人才。”
“宋国也有招贤令和聚贤台,为何就是没有人来?”
“因为……他们都去了姜国。”身为臣子,说起这事的时候,不止自己尴尬,还替宋王尴尬,没有大贤愿意前来投奔,确实是他们做得不到位。
被大臣说的这个话扎到心肝了,宋王立刻闭嘴,不想说话,沉默了两秒之后,才感叹道,“不知道宋国什么时候才能开启科举。”
郑王瞎搞的科举已经成了大家口中的笑话,另外三国没有谁敢轻举妄动,都怕成为下一个笑话。
举办科举考试虽然麻烦了一点,但凭各国的实力,也不是弄不出来,最怕的是,他们举办了科举,却没多少人参考。
一名大臣提醒道:“郑国吸取了教训,正在推行姜国的简化字,我国是不是也应该如此?”
只有识字的人变多,基数变大,从里面挑人才会更加容易。
教孩童认字,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诸位大臣已经研究过,姜蓁拿出来的简化字确实是最实用的。
新中国几亿老百姓都用这个扫盲,宋国这群官员想弄出个更厉害的,难度不是一般的大。
现在姜国正在飞速前进之中,时间不等人,宋国也等不起。
宋王犹豫不决之间,他高薪挖来的那几个大学科举生,态度坚决的劝道:“王上,姜国所有最新的知识,都用简化字印刷,与其让国内的人自学,还不如直接官方推行。”
“哪怕王上你没说要让大家使用姜国字,但您看看朝着的大臣,哪个不识姜国字。”
别说宋国大臣,宋王自己也会简化字,因为它最简单易学,只要有一定的文化功底,很快就能学会。
宋王最想学的,是姜国的新法,但折腾一通过后,能改变的,就只有简化字之类的细枝末节的东西。
早就知道自己干不过国内的贵族,但路也是一步一步走的,宋王考虑了一番,还是说道:“就依你们之见,以后的国内的公文,也全都换成简化字。”
准备自己拿来用之后,他们也不再一口一个姜国字,非常默契的改口叫简化字,努力的去除姜国带来的影响。
但这种影响,本来就是潜移默化的,又哪是那么容易去除的,尤其是直播间里人编写出来的课本,只要学过,就会对姜国有一个好印象。
姜国举办科举的时候,那么多他国人士跑来凑热闹,那些课本居功甚伟。
他国学生的忠心还需要慢慢考察,但能力却是实打实的。
姜蓁这次斩了一百多个犯官的头,空出了很多位置,和郭凡商量了两天,姜蓁很快就把那群实习的科举生安排了下去。
也不知道是不是巧合,这次出问题的官员,大多是都邑通往大峰郡这一段通了水泥路的周围,郑青云也被姜蓁安排在了仙乐县。
交通便利,官员上任也方便,姜蓁的任命一颁发下去,大批的科举生就带着行李,开开心心的去就任
他们来姜国科举,图的就是做官。
唯一遗憾的是,他们只能从基层做起,不能留在都邑朝廷。
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机会,曾经的蓝河县县令,如今的桑泽郡郡守刘耘,现在已经在都邑置办好了新宅子,正在安置新家具,明年就会升调回都邑。
这就是一个标准的,从县令做到郡守,然后回都邑朝廷的做官流程,诸位科举生们都准备以此为目标。
眼看着科举生被安排明白了,其他地方的
耽美小说